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合-手揮琵琶

經過努力的苦練,手揮琵琶終於可以勉強撐到一分鐘了.以往站這個動作時總無法理解這個動作的難處.直到經過老師不斷的調整.才慢慢理解這個動作的難處.所以練習這個動作時多利用窗戶的投影.配合老師曾提醒過的重點及翻著書看.希望現在的動作不會太離譜.

而在打套拳當中,每每總會想起老師喊的口令."合-手揮琵琶",往日一直不能體會這個合字到底合在那裏.而老師常說的,"側身身體往前轉一點點,然後手一合就好了".這個動作看似簡單,然而對我而言.我始終無法體會那個合的感覺.

但昨天在打套拳時,突然對這個"合"有了感覺.那種感覺就是在做"合-手揮琵琶"時.身面由側轉一點點,在轉的過程中,前手肘順勢微微下沈,後手則是手掌心由面向身體轉而面向前手肘折疊處對準(做轉動的動作).頭部保持收下巴的動作轉向前方.到位時剛好手部動作,身體位置以及脖子的轉動都很順的一起到位.這種感覺彷彿在做組合家具時接接點會有"卡"一下接好卡旬那種感覺.

期待自己能在其它的動作上有更多的心得.

1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恭喜大俠,神功將成 ^^

PrinceLin 提到...

還差的遠啦!但有苦練基本功對所有動作的體會真的有不一樣了.

匿名 提到...

"卡"一下, 對手灰飛煙滅~~~~~~~~~

PrinceLin 提到...

你想太多啦!還早啦!就"練"就對啦!

Randall 提到...

回德國還算愉快吧.

今天上第四次課了, 感謝你的幫忙, 這次蹲馬樁, 老師走過來就說"你在家有練習喔", 還蠻高興的, 被調姿勢的部份只有少許, 這動作看再一個月內可不可以不用被調.

老師每次都多教一兩個動作, 感覺進度有點跟不上了, 光每天把動作都複習一遍就要花二三十分鐘, 蠻怕自己沒辦法堅持很久.

每個動作都要中規中矩學好, 實在是難度頗高.

Randall

PrinceLin 提到...

嗯!在德國一切都還好.

初學者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你的平衡點.這跟你養魚缸子的平衡點一樣.例如剛開始一天體能能做到蹲 30 秒隔天生活上的一切都還能正常.那表示你目前的體能平衡點在那.時間在加長時只能加一點點.要不然影響到隔日的生活.潛意識會愈來覺得愈累,這樣很容易放棄.

然後因為它的內涵實在太多了.所以貪多的話反而不見的好.我都練了五年了也只練完第二段的套拳.個人以為一開始把基本功紮好才是重要.古話說"百日築基",只要堅持住一個進度持續的做下去.百日後就可以看到成效.(但量還是如前所說的別一下太猛,不然容易受傷也容易放棄).

自古太極先聖先賢還是很注重基本功操.這點在當你感受到身體材質的進步時你會理解我講的意思.

目前我自己的基本功操如下,僅供你參考.

鴨踏步 10 分鐘.(這你可以略過,用左右開跨 10 下那個動作取代.)

穿掌腿 50 下.(你可以先略過)

馬步 4 分鐘+轉腰+揉跨(你現在應該做到 1 分鐘就算很好了.別太勉強,容易傷到.)

套腿 60 下(內套+外套)(你現在應該 10 下即可)

斜飛定式 2 分鐘(你現在能 30 秒即可)

摟膝拗步定式 2 分鐘(你現在能 30 秒即可)

手揮琵琶 1 分鐘(你現在能 15 秒即可)

鬆肩 3 分鐘.(這個你可以多做,比較不用怕.)

其中馬步+轉腰+揉跨+套腿+鬆肩我是天天做,其它的動作會看當天的感受去調整.

現在做"填胯起步"那個填胯的動作真是穩的不得了.練了五年了才真正有懂老師當年講的一句口令.我想你比我聰明的多了,應該不需要到五年就可以懂我現在才懂的東西.然而你現在處於初期的階段,腰胯應當還分不清,腿力還不到.腳踝膝蓋應該也還很緊.初期應以不受傷為最高指導原則.

練拳練到改變身體裏面的材料才是真正有練到.這非一朝一夕之功.想當初我有一段時間苦練的要命又一點進展都沒有的時候,心裏是很挫折的.但現在知道"日起有功",只要一天疊一張紙.一年就會變成有 365 頁的書了.而練到後面那身體材質的變化.真的好像古人說的成語叫"一洩千里"(這形容詞有點 A ,不過想不到更好的),我現在就處在這個階段.所以每天的練習都有不同的感受出來.對每個動作的細節也愈來愈有感覺.這是過去幾年那種進境不大的感受所不能比的.

而我自己的身體因此是受惠許多的.(雖然每回回去被你看到時臉色都很白,這跟自己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有關,非太極拳之罪也.呵!)加油啦!我的水族缸還得靠你指導很多年咧!

匿名 提到...

看來是魚店的老闆吧,
線上教學還出作業,
不要把人嚇跑了 ^^

PrinceLin 提到...

沒那麼嚴重啦!只是盡力把一些自己知道的告知而已.這跟當初我剛練拳時邱老師熱心的告訴我們很多東西是一樣心態啦!我只是把這個心態傳下去而已.哈!

Randall 提到...

原來是揮霍生命能量的人生, 開始覺得自己該活久一點才開始學太極, 不會那麼容易被嚇跑的.

學太極該說太晚也可以說剛好, 太年輕不容易懂得日常工夫的重要, 太老筋骨"雕"起來難度較高, 我這兩天難得沒甚麼練習, 是周二做得較勉強吧 .... 腳踝還有點怪. 當初第一次去之後的三天就買了"太極拳縮影"跟"擦勞滅". 這次是一個多月來, 頭一次擦完藥隔天還會酸痛的.

跟老師接觸時間較少, 有林R幫忙知道那些基本操一定要做是比較好, 不然學習沒個方向, 我還打算半年到一年內都不想學打套拳的. 之前林講的事大概都能吸收, 我想根基不好打套拳也沒意義. 先把書裡的六個基本科目學切實再說. 今天馬樁可能只能先縮小些, 練練上半身了.

肩膀還放不太下來, 林R有沒有甚麼好方法 ? 我最近座椅已經墊高, 用滑鼠時都盡量把肩放低了. 套腿老師還沒教, 在家有看書擺擺看, 上課時有問同學姿勢的正確性. 目前左右邊時間差很多. 書裡說"用腰胯帶動小腿擺動", 不懂 ?

PrinceLin 提到...

同意你的想法,我本也以為自己太晚接觸太極拳了,不過想想年紀太輕的時候接觸也不會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健康法門.

用電腦時間長的話建議把雙肘靠在書桌上,筆記型電腦的高度也很重要,台灣不知道有沒有賣那種可以墊高筆記型電腦的裝置,沒的話拿書墊高筆記型電腦會有些幫助.

而若手肘靠在書桌上,位置高度若適當的話.肩膀應該一點都不會用到力.若你坐著上半身也能做到跟站馬椿一樣的話.那表示你電腦,書桌,椅子,身體的高度都有配合好了,應該肩膀就不會不當用力了.

而肩膀問題可以練鬆肩,方法如下:身體站好無極平立後,將雙手向左右張開成個大字,肘窩和手掌必需對著你的正前方.肩膀必需放鬆(以肩膀沒有聳起來為原則,這個最好請老師或練一陣子的同門幫你調一下).開始以先能撐住一分鐘,慢慢的再加長時間.好請老師或練一陣子的同門幫你調一下).開始以先能撐住一分鐘,慢慢的再加長時間.

套腿的部份比較難用文字說明,原則上重心擺好在後腿(彎曲程度視功力,剛開始以 120 度為目標就好.練到好可以練到 90 度下去),胯填好(就是收尾閭)後抬起前腳,然後前腳的小腿在前面轉圈圈,順時針轉和逆時針轉.先別急著理解"用腰胯帶動",先求能依樣畫葫蘆地把動作作出來.等到動作作的夠多了.腰胯分出來了就會看的懂這句話的意思.

套拳部份順其自然,不用太排斥,也不用太趕進度.因為邊打套拳在將來會對你本來做不到的動作有多一些體會,對現階段的我們算是對自己體能進步的小小測量儀.

Randall 提到...

座位已經大致調成你講的狀況, 不過手肘手臂懸空, 眼前還沒辦法解決.

大字形的掌心肘窩向前, 前兩周已經教了, 至今幾乎天天都做, 目前可以到一分半左右, 當初剛開始被念聳肩, 自己還沒辦法解決, 可能天天多做幾次, 日後才能自然改善, 還是不太懂得那動作如何放鬆肩膀, 有同學說是要手指有麻的感覺, 不過我只出現過手掌整個麻的感覺. 無論如何還是謝謝,再持續練看看吧. 至於套腿的事不急, 過年後老師可能會教吧.....

匿名 提到...

套腿是第二段的功夫,不急,
待馬步及手揮琵琶到一定程度時,
再開始即可。

至於鬆肩,
可參考另外一個動功,


1、無極平立,
2、重心往右腳跟坐,
3、利用重心下坐的力量將右手掌甩至左肩前,同時左手掌甩至右臀。
4、重心由右腳跟移往左腳跟。
5、利用重心移動的力量將左手掌甩至右肩前,同時右手掌甩至左臀。
6、週而複始,來回百下。



這個比較容易体會。

林R講的太內在了些,
要懂須要一點時間。

不過這個不要拿到課堂上去講,
自已在家練就好,
這是別的門派的,
我們可是一個很封閉的門派,
哈,
有空歡迎來坐坐。

Randall 提到...

謝謝指點, 了解, 我會好好試試.

雖然練習不久, 還算越來越有興趣, 日前到邱教授的部落格看到太極十要的文章, 已經印下來看了很多遍, 收穫不少.

周二上課後操太兇的腳踝痛一兩天, 可能是飲食營養不均衡引起的, 吃了兩天E+B群已經好了. (愛必賜康-益, 我斷斷續續吃過兩三年, 值得推薦, 尤其是生活壓力大的, 很有用, 除了筋骨外, 對皮膚差與落髮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