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從傷痛到順暢,走出身體的重塑之路

 這真的是一段身心合一、耐心修復、機緣巧合交織出的恢復之路,聽起來讓人不禁佩服你對身體的覺察與堅持。我幫你把這段融合進先前的描述,寫成一篇風格自然、生動、帶點哲思感的「回春心得」草稿如下:


回春心得:從傷痛到順暢,走出身體的重塑之路

年紀接近花甲之年,卻感覺身體反而一點一滴地在變好,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逆著時間走。這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奇蹟,而是一連串的選擇、習慣和因緣際會所堆積出來的結果。

我不是走健身肌肉路線的人,而是用太極拳的方式練身體,重視內在的整合與穩定。我的後背兩側肌肉往脊椎擠出一條清晰的「練線」,不像大塊肌肉那樣浮誇,卻能讓身體運作得更輕盈高效。練太極,練到骨與筋、內與外彼此聽得懂話,也聽得懂身體的語言。

但這一路走來,也不是沒有痛點。

我的左胯年輕時因運動傷害嚴重扭曲,整個人往左歪得像鐘樓怪人。當時讓國術師幫忙調理後,雖然恢復能正常走動,但左胯始終比右胯高一點,這樣的細微不對稱,卻讓我困擾了將近十八年。

直到六年前回台灣,重新復習二十多年前練過的瑜珈,那才是改變的起點。當時每天練開胯動作,慢慢拉鬆筋膜,甚至可以雙腿打開 160 度坐地後往前壓到額頭貼地。這樣的狀態從未想過自己還能達成。某次在西洋劍課上,社長看到我柔軟度不錯,請我示範蝴蝶式,並幫我往左右膝施加壓力,壓到極限時突然「咔!」一聲響起。社長當場嚇了一跳,一直問我有沒有怎樣,而我只覺得左胯內部有一條長線微微酸酸的拉開感。

當晚回到家沖完澡,對著鏡子一看——左胯竟然和右胯一樣高了!

那一瞬間,我有種「困擾十八年的偏差,竟然就這樣被推正了」的震撼感。當然,剛恢復的時候左胯裡頭有種「空虛感」,像是剛建好新通道還沒完全穩固一樣。後來花了一段時間慢慢復原,斷斷續續還有舊傷的拉扯。但今年開始,往年只要訓練過量就會引發的左後腰劇痛竟然完全消失了,偶爾只需按摩尾椎左右側並抹點百靈油,就能維持狀態。

這段歷程讓我真正體會什麼是「大道至簡」,身體其實一直在等我們聽懂它。有些花的錢、有些繞的路、甚至當初加裝的網球握把帶,都是過程中必要的體會——最終目的,是回到自己本身的平衡。

身體是一部會說話的書,只要你願意每天靜心聽它講故事。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多年後的覺醒—手揮琵琶與開胯的體悟

忘了是多久以前,大約在 2008 年左右的一次站樁練習時,老師在我做「手揮琵琶」時,默默地調整好我的姿勢,隨後轉身安靜離開。當時那一瞬間的肌肉記憶雖然鮮明,卻無法持久,於是多年來,即便反覆練習,始終無法真正找回當時的感覺。


直到最近,因為收到自拍器當作聖誕禮物,我突發奇想,開始用它拍攝自己的背影來檢查動作。沒想到,在連日的糾正過程中,我意外發現自己右胯始終沒有真正打開。經過細心調整,突然之間,當年老師調整過的「手揮琵琶」肌肉記憶竟然再次浮現——那種站穩後胯、力量沉穩流轉的感覺,終於在多年後重新找回來了。


回頭一想,這些年來的每一次練習,或許都是在為這個「開胯」打基礎。如今終於摸索到方向,卻又不禁好奇:這樣的胯部開合,還需要多久才能真正練到位?這種新的身體知覺,又要多少時間才能徹底融入到西洋劍的動作之中?


無論如何,這次的體悟,無疑是多年來太極拳練習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值得紀錄與珍藏。謹此寫下這份心得,以茲留念。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甩劍得分法

使用法式握把的西洋劍至今也一年多了。在這一年多中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此寫篇心得以茲紀念。


早期的已退休的波蘭教練是用手槍握把為主的教練。過去五年一直都在手槍握把的基礎上練西洋劍。但因為一個意外大膽嚐試法式握把加上一點幸運新來的荷蘭教練剛好過去就是使用法式握把的選手。他來的這一年多開頭我還是是手槍為主和法式握把參雜著用。到後來發現用法式握把後整個手掌「活」過來而變成全部以法式握把為主的打法。為何會轉成百分之百用法式握把呢?


第一個理由是因為手槍握把要練很多打劍的刺法,這種刺法在手勁愈練愈強後漸漸容易打斷劍刃導致支出變多。法式握把不需要太多打劍的方法,因此能節約支出。


第二個理由是法式握把的刺法只要專注在速度、力量、距離、空隙上下功夫。把太極拳融入西洋劍中更加容易。而由於握把不會限制住手掌的動作,對戰時拳中有的動作都能自然而然的使用出來。這點在近身戰時尤其容易發生。


第三個理由是因為無意中接觸到類似高爾夫球竿頭的握把根,發現全身甩鞭的力量能輕鬆放到劍上去使用。


第四個理由是有一堆特殊的甩鞭刺法一般人都用肌肉去甩,但練太極拳的人用右手單指式揑劍訣式下去刺可以把身體的力量輕鬆送上劍身鞭出去,除了甩鞕刺更容易得分外由於使用的是太極拳帶動出來的身型力量可以快速配合上許多防守的劍法。


嚐試把太極拳融入西洋劍的基礎功夫到這裏總算是完備了。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千風之歌

 

私のお墓(はか)の前(まえ)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請不要在我的墳前哭泣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眠(ねむ)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我不在那裡 我並沒有沈睡這回事

(せん)の風(かぜ) (せん)の風(かぜ)になって 我已化身為千縷風 千縷風

あの大(おお)きな空(そら) ()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吹過那寬廣的天空裏

 

(あき)には光(ひかり)になって 畑(はなけ)にふりそそぐ 在秋天 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

(ふゆ)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ゆき)になる  冬天像鑽石般地化身為燦爛的白雪

(あさ)は鳥(とり)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目覚(めざ)めさせる 晨曦 則化身為鳥兒使你醒來

(よる)は星(ほし)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見守(みまも) 夜晚時 化身為星辰守護著你

 

私のお墓(はか)の前前(まえ)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請不要在我的墳前器泣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我不在那裡 我並沒有死

 

(せん)の風(かぜ) (せん)の風(かぜ)になって 我已化身為千縷風 千縷風

あの大(おお)きな空(そら) ()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吹過那寬廣的天空裏

あの大(おお)きな空(そら) ()きわたっています 吹過那寬廣的天空裏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以劍入拳

試圖把太極拳的身法拿來練西洋劍也四年了.這四年中身體的進步出乎預料的多.可謂"以劍入拳".只不過這個劍是西洋劍.


上週跟協會裏排名第二的西洋劍學員對刺獲得10:7的勝利.這位西洋劍學員今年二十出頭.練西洋劍七年.他的身高約192,體重約80左右.是我生命至今遇過最高最壯的年輕人.他有一個大絕招就是用強而有力的手力用力逆時針甩劍像大車輪一樣和對手的劍對撞.由於他的甩力超強,一般人包括我自己學劍的前兩年被甩到一次手掌就會發抖因而連劍都會握不住而只能任他予取予求.曾經最誇張的一次 1:15 被他海電,那一分還是意思意思加減送分的味道.而這位學員前兩個禮拜才去參加排名賽有晉級到第三輪的佳績.


當晚對刺我一度靠著很札實的技術取得7:4的領先.對手覺得很難追後開始放大絕,連著用大車輪撞了我的劍五次後覺得我應該拿不住劍了所以開始正常攻防,沒想到我臉不紅氣不喘的依然從容應付.最終才能取得 10:7 這種難得的勝利.而由於對手用的是西洋劍側面的硬面來撞我正面的軟面,大量撞擊的結果就是他新的劍在第二場一刺就斷了.可見他用的力量真的100%全力在撞的.


能夠在這次對練中刺贏他.個人得到的驗證心得如下:

1.力量要夠大:跟這麼強壯,手長力量又大的對手對刺.太極拳的沈肩和坐掌真的有辦法擋住天生條件強大對手的攻擊力量.


2.速度要夠快:上週二教練糾正了我手掌使用方式的問題後,出劍速度變快.而同時發現自己在立身中正時有點太往後挺而導致拖慢速度.這兩點糾正後突然覺得眼中每個對刺對手的速度都變慢了.至今不能理解為何有這種變化.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運動教練在教學生時,多半只能順著學員天生體形上的優勢下去教學.能放鬆下去把一個運動練好就相當不容易.每一個人因為體形比例不同會各有各自的強項.想在體育競賽中獲得良好的成績,最佳的方式就是把大部份的練習量放在自己強項上面.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把資源投注在強項上面得到的成長量遠遠可以超過把資源拿來加強自己的弱點增加的整體能力.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得刀而後忘刀

曾看過一部武俠小說,其中描述用刀的境界是"得刀而後忘刀".腦中對這個概念留下深刻的印像.當時也純粹以小說的觀點來看這抽象的概念.


前陣子西洋劍俱樂部開放一對一室外對練時,由於對手是左手劍,導致我握著西洋劍的手必需更往右挪一點.突然間劍心挪到一個角度後握著西洋劍的手感受不到西洋劍的存在.那種感覺彷彿是西洋劍"融"入了身體成為一支延長的手指頭.


接著在這次的實戰中對手雖然實力不強,(但過去偶爾還是會刺贏我).此時眼睛裏看到的只有對手的空隙,完全不用分心去看劍握在什麼地方,持續的輕輕刺出就命中手部的破綻得分.刺出去的時候並不覺得自己有用力,只覺得好像把手指伸出去點了對手的手部一般.若按照我對小說中境界的描述,這麼是"得劍而後忘劍"了!


初學西洋劍大約二年半三年左右達到"人劍合一",此時人是人,劍是劍,只是握劍的手有足夠的力量和協調性去做出攻防所需要的動作.人和劍是兩個被合在一起的觀念.而"得劍而後忘劍"則是不再有人和劍的分別,心中感覺不到劍的存在而它卻實體的存在我的手上.在使用上面也達到眼睛看到那個點,劍尖就能準確的指到那個點,不需要做任何準備或瞄準的動作.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境界,為此和同門兼老同事開心地聊了許多感受.


而下一個境界看起來是"劍心通明"或是"捨刀之外再無它物",現階段完全不理解這到底再說什麼.或許將來有一天練到了也就懂了.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養生的重點

寫這一篇心得是在兩年多的仔細鑽研和實踐後的感想..
在個人看來,養生的重點有幾點.分別列舉如下.

1.一定要運動.
運動是所有養生學問的基礎,沒有運動習慣身體永遠無法維持住高品質..正確的運動方式和認識一個會推拿治療運動傷害的中醫師或拳頭師是很重要的.

2.防止骨質流失.
除了鈣質+維生素D3+維它命C的補充外..有點負重性質的運動可以讓營養補充進骨骼裏面..簡單一點背個背包去爬山就算是一種有效的型式.

3.足夠的膠原蛋白.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C進入體內可產生身體需要的膠原蛋白..是老天爺創造出來最好的一條路..人工製造的膠原蛋白不管吃喝塗抺統統沒效用..膠原蛋白負責修補身體細胞的損耗..所以是維持身體健康品質的重要元素.

蛋白質+維生素C 進到身體後會被分解成胺基酸,然後身體會自己去合成"體內可用的膠原蛋白".

4.眼睛要健康.

電腦和手機平板的亮度都要保持在最不亮的狀態.常看到同事對著過亮的螢幕瞇著眼睛在工作,這對眼睛的傷害極大要避免亮度過亮的問題..應調整到光線十分柔和而且感覺不亮有點微暗才能看整天眼睛不疲勞..我個人電腦營幕的亮度和對比都調在 10 以下.手機字小很少看.只有緊急時看一下,亮度也是調在最暗..平板則是調到最暗才能看整天不傷眼..這習慣保持了二十年以上了.

補充一點,有些平板或手機會有很強的藍光,可以用藍光眼鏡過濾掉.

營養部份攝取足量的維生素A 以及葉黃素,葉黃素可保護黃斑部尤其重要..蓋水晶體若因白內障而受損在今日醫學可以換人工水晶體,但黃斑部壞了就直接失明..

含葉黃素最多的是菠菜,其次地瓜葉..水果中像是奇異果,蘋果,柳丁也都有含..蛋黃中也含有葉黃素.葉黃素的攝取要半年左右才能看到成效.

5.牙齒要好.

除了用電動牙刷+牙線外..刷完後用沖牙器再把牙縫沖一遍,然後用潄口水去潄個30秒..

牙齒當然是需要鈣質+D3,但跟負重運動概念一樣,要有咬合食物的習慣才能把鈣質補充進牙齒裏面.

牙齒乃營養攝取的關鍵工具,所以它的健康也極為重要.

6.腸道要健康

足夠的膳食纖維對腸道健康很重要..現代人最容易缺乏的就是膳食纖維..除了青菜水果外,一般人接觸到的正常食物就屬紅豆的膳食纖維含量最豐富(黃豆更高,但不會有人喝黃豆湯,做成豆漿後膳食纖維就幾乎都沒了.)..不行的話每天用溫水泡一茶匙車前草粉也可以很有效的補充膳食纖維.

7.休息要充足

不宜讓身體操勞過度,充足的休息是身體恢復的重要元素..熬夜或過度加班應當避免..賺錢應量力而為,健康和財富兩者大家都想要,但當必需做取捨時,寧可選擇健康的走路去搭捷運也不要坐輪椅開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