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二八定律和經濟學的人生
前陣子讀到朋友寄來的一篇"B級的人生",意思是說凡事只要退而求其次.反而能得到更圓滿完整的人生.
出社會工作多年,有時會看到有些人生活的很辛苦.而其來源來自己對自己資源的分配和掌握的問題.這時候才忽然覺得原來過去讀的經濟學中的概念是如此的重要.
有些強調開發潛能的學問會說人的潛能是無窮的.但大家摸著良心看看.你一天就 24 小時,潛能有強到"無窮"的人有幾多?現實生活中我想是不容易看到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該想想經濟學這回事的時候了.
曾有個好朋友跟我提過一個觀念,永遠都要去選一個所有人"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用考試來說,把一個科目考到 80 分要花掉的時間若是 20 小時的閱讀,那第 81-100 分大概要花掉另外 80 小時的閱讀.若考試科目只有一科時倒也沒什麼差異,然而不幸的是人生要面對的問題像是無數個考試科目,一個接著一個.若你把一輩子放在某一個科目上得到一百分,那相對的你就得付出其它一堆科目都是零分的窘境.所以用個簡單的算式來做比喻,這次考試若考五科 A,B,C,D,E,你共有 100 小時可以讀書,結果你把 100 小時全放到 A 上,於是 A 拿了 100 分,B,C,D,E 全數掛零,拿到總分是 100 分. 或者你可以平均放 20 小時在 A,B,C,D,E 上,於是五科全拿到 80 分,總分是 400 分.
不過還好大部份人都不會這樣做,只是看到比例上的問題.這裏想舉自己的個人經驗來做個例子,剛出社會那陣子覺得自己應該要多回家看父母,所以每週都回家看父母,沒想到爸媽竟然看到我看到會覺得煩(看他們對我的反應就知道),而老婆也開始抱怨假日都被用掉了,感覺我回家看父母這件事竟然變成經濟學裏面說的"邊際效用遞減",每增加一單位回家的時間帶來的效果竟然是負的.因此做了一番調整.而後來發現對老婆的家人太好竟然父母親會不高興,這種感覺很微妙.也就是若要跟每個人的關係都拿到 80 分,若那只要花掉你 20 小時.每個人剩下的那 20 分就別費力氣去追尋了.
而這樣的道理看似簡單,偏偏我看就有很多人在那自尋煩惱.而煩惱的根源在於想做太多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或是把心思浪費在不需要的事物上面.像我的老婆最近老是累到眼睛發炎,跟她說做事及格就好的觀念老是聽不進去,於是努力追求了很多工作上的完美卻搞到損害了眼睛的健康.這樣的工作態度固然可以得到老板的一級賞識,然而若因此搞壞了眼睛的話,相對於是家人付出代價來承受她工作所多得到的那一點點讚賞.這樣真的划得來嗎?
道理人人會講,但真到做的時候都不是那回事了.然而有時看到同事不計代價的在做一些工作時,心中就開始想起經濟學的重要.所以還是把資源平均分配一點罷.眼睛搞到不舒服或家人關係搞到不好都是自己沒找到那個平衡點.別再一直說"沒辦法","沒辦法"不看電視,"沒辦法"一天不看電腦,"沒辦法"調時間運動.....要不然就真的是事事都"沒辦法"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則留言:
這個觀念我用很熟了, 太極拳也可以用, 只要老師教過的我幾乎都天天複習, 不過做多少下就是另一回事了, 少量做通常都是在最大效果的範圍.
嗯!聽你的建議多練套拳應該也是對的.昨天星期天心態是極不想練拳的.穿好鞋子後想說至少練馬步轉腰揉胯套腿罷.練完後想說都練馬步轉腰揉胯套腿了.那摟膝拗步和斜飛定式及手揮琵琶也站一下好了.練完後又想反正基本功都練了,何不練練套拳.就順手把第一段和第二段打了一遍.就這麼莫名奇妙的不想練拳也把基本進度給做完了.
太師父講"秉一應萬", 在太極拳的修習上, 我想跟經營企業一樣, 就是永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 解決完舊的自然會有新的冒出來, 太極拳是在經營自己的身體.
碰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 也是修習過程意志力的培養, 像你說的泡澡, 我就會建議你電鍋加幾條毛巾也可以熱敷. 這幾天很想把練習量撐住, 我今天索性就把基本功拆成兩半, 早晚都是套拳半量基本功半量, 等身體成長穩定了再改變.
做事成功的過程可以彎延曲折, 不過只要目標不變, 總有一天會走得到.
嗯!受教受教.我會試著去實行看看.
張貼留言